咨询热线
010-53779975
洞察
INSIGHTS
中国企业依靠“中式董事会”还能走多远
2015-02-26

中国企业依靠“中式董事会”还能走多远


据中工联创近期的观察研究表明,中国多数企业董事会中鲜有外籍面孔,“中式董事会”结构盛行。然而,中国企业单靠“中式董事会”真的可以走出去吗?“中式董事会”结构存在何种弊端?外籍董事又具备哪些价值?今天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近日,心腹公司对我国100强私营企业和品牌的研究表明,只有14家公司董事会有外籍人士,大多公司董事会鲜有外籍面孔,而且,中国企业董事会中的非管理类外籍成员低于5%。那么,中国企业仅靠“中式董事会”就能走出去吗?


“中式董事会”结构下,董事们大多拥有强烈的商业欲望,这种欲望让其“开疆拓土”的道路上表现出更多的激情。然而,“中式董事会”继承着中国式思维,这会导致企业在“走出去”时频频暴露盲点或缺陷,如经验不足,自主创新不够以及文化影响力贫弱等。


外籍董事缺失易导致企业不能向投资者传递完整准确的信息。很多中国企业在纽约首次公开发行后,由于受到证券交易委员会上市规则的限制,中国企业在信息披露上常常选择违反规则或透露敏感信息等置公司于“险境”的途径。据罗仕证券(RothCapitalPartners)估计,2011年以来退市的中国企业总市值达78亿。显然,外籍董事在这方面经验和专业性更强,且具备较强的危机应对能力,对于降低公司风险发挥重要作用。


当然,也有一些进步的企业认识到“中式董事会”的弊端,表现可圈可点,振奋人心。2011年5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社交网络人人网董事会引入外籍董事后,分设了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企业管理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每个委员会都由完全独立的执行官组成,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附加值。


另外,由于西方企业和市场困境重重,谋求发展的西方式管理人才目光转向东方,尤其是中国。这对于想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企业寻找一个西式主管并非难事。当然,从根本上而言,中国企业只有意识到外籍人士对于企业走出去发挥的作用才会愿意聘请外籍主管,并且花费时间与其磨合过渡。


中国企业未能领会外籍主管对企业的价值是造成“中式董事会”结构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企业“走出去”道路上,外籍主管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是雷达作用,对全球同行业发展的实时监控;二是带来敏锐的文化嗅觉、全球化的思维和在国际范围内商业运营的经验;三是建造一个服务于企业寻找伙伴和合作机会的网络;四是引领本行业的最佳国际实践,如人才、创新和领导力等,这也是中国的首席执行官们望尘莫及的;五是最佳的西式管理实践。在日益国际化、互联化的商业世界中,要有一位独立的外籍董事会成员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必然的选择。


编辑:吴明

装备制造业品牌顾问与产业研究专家-中工联创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