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10-53779975
洞察
INSIGHTS
中国企业的利润模式危机
2010-11-05

摘要:2010年9~10月间,浙江一些地区特别是温州等地爆发了企业倒闭潮,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从那以后,宏观调控开始出现调整,态度和政府可谓越来越积极。


在上证指数跌破2132点之际,越来越多的企业陷入了异乎寻常的困境中。


2010年9~10月间,浙江一些地区特别是温州等地爆发了企业倒闭潮,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从那以后,宏观调控开始出现调整,态度和政府可谓越来越积极。其中,5月份温州金融改革方案被批准。那么,浙江地区的企业生存状态是否得到改善了呢?


情况仍不容乐观。上周笔者到浙江做了个小小的调研,观察到一些企业遇到了新困难。某个在杭州的加工企业,属于一个正红火的产业,800多工人,一年的销售收入23亿元,利润仅2000万元,利润率不足1%,人均创造利润仅2万多元。这个企业的政策环境属于好的,有两位重要领导人曾到该企业视察过,一般的“苛捐杂税”还不敢向他们征收。


这就是做实业的一面镜子:好产业、行业龙头、很好的政策环境,也仅仅不足1%的利润。那么那些过剩产业、缺乏竞争力、更容易被乱摊派的企业,其生存之难可想而知。


当前企业面临的困难与2008年相比有着根本不同。2008年很多企业的停产倒闭是因为资金流匮乏的“休克”,并不缺利润率、订单和市场,这些“休克鱼”得到信贷活水就能活过来。而现在根本问题是做实业赚不到钱,借的钱越多,企业运营效率越高,规模做得越大,亏得越多!


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做实业不赚钱,这两年来,很多企业老板看着房地产和矿产暴利,纷纷投资房地产和矿产,以赚钱弥补实业。某宁波企业在西部矿业100多倍市盈率时,买入大量股票,现在损失惨重;不少企业投资房地产特别是商业地产,结果现在地产萧条,出现了不少烂尾楼,资金链岌岌可危,更加危险。


最新出现的问题是,由于不少企业老板对2008年四万亿元救市的奇效念念不忘,又想通过股市和期货赚快钱救实业,而他们又不会做空,只会做多,买股票、买商品多单和囤积物资。结果,每次有政策利好,就想抄底,结果每每被股市、期市套住,不得不亏损割肉。囤积的原料因价格大跌,不得不在低位补仓,结果被套得更多更深。比如从今年3月初至今,铝和镍已下跌了21.4%、19.8%。


简言之,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宏观战略把握力”的弊端暴露无遗,过去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财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靠苦干和实干,靠低工资低成本,干别人不愿干的苦活赚辛苦钱,这养成了中国企业家普遍的“只知埋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把握宏观)”的痼疾;二是靠政府资源倾斜,通过权钱交易,廉价获得土地和矿产,然后高价贩卖乃至上市,吸引公众财富投入。


而今这两种模式都已进入了“死胡同”。即依赖苦干生存和依赖政府发财的模式都已走到了尽头。


因为同质化的充分竞争、中国制造成本(人民币升值、土地、劳动、政府税费等)不断攀升、踏错宏观周期损失严重、外需萎缩内需低迷等因素,利润率越来越薄,乃至今天出现相当多行业全行业亏损的窘境。


在这传统的两种主要盈利模式衰退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呢?如果仅仅从企业自己能做的角度而言,有两个突围方向。


一是形成核心的技术竞争力。可这谈何容易,一项独家或开创性技术,没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上亿元甚至百亿元的投入,是很难成功的,这就是大家为什么都很羡慕苹果,却无法复制其成功的原因,更不要说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中国制造业了。


另一个是建立对宏观周期的战略把握力,并且通过期货的对冲,避免遭遇宏观周期跌宕的损失,乃至获得超额收益。诚然,企业试图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对中国宏观经济周期乃至全球商品市场的研究预测力,也基本不可能,但可以通过外部合作的方式进行。



然而,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企业老板而言,他们仍然笃信的是,搞定官员就有大钱赚,跟着调控指挥棒就有抄底的机会。如果这种惯性思维继续下去,他们被淘汰实属必然。


换言之,中国企业竞争在过去30年中,经过“胆大就是竞争力”,到“单项业务优势竞争”、“全面内部管理能力竞争”,如今进化到了在全面内部管理的基础上,靠“外部宏观战略把握力”竞争取胜的阶段。拥有“外部宏观战略把握力”的企业,越大的宏观波动越能如鱼得水。


鉴于大部分的中国企业缺乏这种能力,尤其缺乏与美国企业博弈并且分得更多蛋糕的能力,中国企业这种个别或局部的能力提升,不足以成为由微观而改善宏观的力量。中国经济走出大底还必须靠政府宏观管理成本极大降低,实现“全能管制投资型政府”向“有限责任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那时,能够熬过冬天的企业,将迎来中国经济新一轮黄金时代和A股大牛市。(作者系本报特约主笔,中华元智库创办人,联系邮箱ztb6006@sina.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