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10-53779975
洞察
INSIGHTS
吸引日本高端制造产业的政策关键——提供安全、安心的环境
2013-09-03

地震、海啸、核辐射、流言使得日本陷入严重的国家危机,日本的制造业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全球产业链也因为日本的地震而遭受深刻的“震痛”,日本制造在全球制造链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小觑。从日本地震给全球制造业带来的巨大影响,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日本制造”因为对核心技术的掌控,扼制了多数产业链的咽喉。


“日本制造久负盛名,其特色就是擅长制造位于全球产业链源头的中间产品,拥有基本零部件、材料及制造机械的尖端产业集群。日本有成千上万家能几十年如一日、甚至代代相传地钻研某个狭窄专门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不少中小企业能制造任何其他企业都做不出来的产品,甚至在某些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产品方面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不少企业因此被称为‘onlyone’(仅此一家)企业。”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冯昭奎在《切勿让日本产业转移避开中国!》一文中如此评价日本的制造业。


震后重建受制于核辐射的长期化、东京电力的“节电计划”和日本核电战略的调整的影响,电力供应将成为制约日本制造复兴的瓶颈。为规避对日本关键核心技术的过渡依赖可能带来的风险,全球产业链布局的重新调整将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日本经济新闻》指出,如果日本制造业短期内无法好转,下游电器制造商必将弃暗投明,寻求替代零件。一旦国外制造业重新构建了没有日本的供给体系,“日本制造”恐将出局。


为了获得生存的机会,日本制造业在本土向南转移,以及向海外,主要是东南亚转移,成为一个不得已的战略选择。


“从目前来看,向海外转移产业技术已经成为很多日本企业的想法。与此同时,日本地震发生后余震不断,专家估计余震可能持续多年。为此,日本不少企业将不得不对原有产业布局进行反思,考虑将原来为防止‘技术外流’不愿转移到国外的部分生产基地向国外转移。”冯昭奎如此分析。“考虑到技术因素、靠近市场需求等原因,中国最有可能会成为日本产业转移的对象。但出于对中国的担心,日本技术转移选择尽量绕开中国内地。不过,恰恰也是因为日本在震后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性加强,日本企业不能失去中国市场,只好选择围绕中国周边布局。”


本来,中国作为日本汽车等产业最大的销售市场,同时为日本产业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日本产业转移的首选似乎应是中国,事实上中国也确实期待日本产业大转移能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提供外部动力。但是,日本企业研完院执行院长陈言分析称,中国不会是日本产业转移最大的受益者。日本为什么要战略性地避开中国呢?其主要原因是日本盛行的所谓“中国风险论”。


技术流失的风险,同样是日本企业的一个心结,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海外调查部中国东北亚课课长真家阳一分析称:“按照惯例,日本产业界在全球布局时,一般都只把中低端环节放在海外生产,高端精密科技领域往往是放在日本国内的,这主要是为了防止技术泄密,同时避免移转到海外后,可能出现不可控的因素。”在日本产业界的潜意识中,想到中国更多地会想到“仿制”等字眼。此外,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劳工队伍的不稳定性,包括经常在日本媒体报道的劳务纠纷以及所引起的罢工事件,中方采取中断稀土出口、强化通关限制等一系列经济反制措施等客观上造成了对日本人的心理冲击。


蔡成平分析称,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此次产业转移属于迫不得已之举,且涉及许多高端产业和高精技术的移转。在日本,联合东南亚、南亚诸国共同应对中国的“岛链制华”战略,虽然最近几年很少见诸报端,但这种思维和战略设想在政界及产业界根深蒂固,将技术转移至同样拥有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东南亚,恐怕要远比转移至中国更具有战略价值。


当然,中日经贸合作并不会因日本的小心翼翼而中断。日本众议院议员河野太郎表示:“在节能环保、新资源、新材料、水处理基础设施、半导体、电子器件、精密机械、防灾等技术领域,中日两国有着广泛的合作前景,合则两利。”


的确,灾后日本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性会进一步加强,对日本产业界而言,放弃中国市场是死路一条,日本经济要想短期内真正摆脱依赖中国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中国如何利用这样的契机,从日本产业转移中受益,是应该直面的问题。中国未来既要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也要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改进和创新应该成为中国制造的核心理念,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应该成为中国制造不懈地追求。为了最有效和最经济地实现这个目标,引进和消化日本的技术是最佳途径,因此选择和日本合作,是实现中国制造升级的重要考量。我们应该从战略的角度,全面考量这次日本产业转移的战略意义。极其重要的是,我们在政策层面上应该摒弃那些过分以所谓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做法,光有引进和合作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把提供一个安全、安心的生存和生产环境作为一个更重要的政策来规划和实施。(本文节选自中工联创(北京)国际装备研究中心《2013装备工业蓝皮书》,敬请访问浏览蓝皮书核心信息和征订渠道)


产业转移


编辑:吴明

装备制造业品牌顾问与产业研究专家-中工联创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